1. 玖玖话茶
  2. 古道墓联话茶史

古道墓联话茶史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或节选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原文摘自《人文普洱》(郑立学 著)一书,写作于2010年12月6日。此文曾以“古道边的茶联”为题刊登于2012年第3期《普洱》杂志。

从普洱这个茶马古道的源头零公里出发,有5条茶马古道,分别通向北京、西藏、缅甸、越南、老挝等地,再转口其他国家。这5条茶马古道中最主要的有2条,即官马大道和藏马大道,经墨江、玉溪、昆明到北京的茶马古道即官马大道,普洱人称为前路;而从普洱出发,经景谷、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的茶马大道即藏马大道,普洱人称为后路。藏马大道从普洱出发后,经过宁洱千刚风雨桥,贴着二无量山,进入景谷、镇沅,然后沿着大无量山,一直往北,过大理进丽江,穿过莽莽横断山脉,进入藏区,一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说和故事。就在这条崎岖的藏马大道旁,就有一塚镌刻着茶联的大墓,叙说着悠悠古道上的茶人轶事。

  • 藏马大道之一

一、墓志铭讲述种茶历史

这塚镌刻着茶联的大墓,就是今景谷县小景谷镇的纪襄廷大墓。岁月悠悠,古道苍茫,大墓斑驳,日月可鉴。

  • 纪襄廷大墓

纪襄廷何许人也?我找到了景谷文史资料第五期认真查阅了有关史料。有文字记载:“纪襄廷,名肇猷,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景谷县景谷乡纪家村人。自幼家贫而发奋勤学,尔后考取秀才,补禀,至岁进士,并赏六品衔。是清朝景谷唯数不多的进士之一。纪襄廷事母至孝,曾获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纯孝性成’匾额一方。纪世居景谷,目睹景谷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年谷米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经研究考察,以景谷乡气候、土质之宜种植茶叶。并向外地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种植数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精心培植,数年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资为观摩、广泛倡导,民众群起仿照而大量种植,使景谷乡大量荒野变为茶园,昔日穷乡僻壤变为商贾云集之地,国计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这些历史功绩,民国云南省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的前身)校长董泽撰写的墓志铭上有详细记载。在纪襄廷的引领倡导下,茶叶种植在小景谷全面推广,并影响到相邻的民乐、钟山、振太等乡村,地处思茅西北一隅的景谷乡形成了新的普洱茶集散地。并以位居进藏茶马古道要冲和更接近藏区而受到众多商贾的青睐。小景谷街一时商贾云集,驮马往来穿梭,热闹非凡。这里的茶叶沿着茶马古道,在马蹄声中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西藏乃至国外。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六年,小景谷街共销售茶叶550吨。后茶业在当地长盛不衰,在20世纪70年代,小景谷还以年产万担茶的业绩,被云南省命名为‘万担茶之乡’而受到表彰奖励。景谷乡境内栽培型古茶树众多,茶叶品质优良,民众多有实惠。现苦竹山一带连片的百年古茶树正是当年纪进士倡导种植并亲自示范栽培而留存下来的。如今在纪襄廷墓碑旁有当代王毓嵩先生联语:‘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蹻而后见公一人。’”这段景谷文史资料叙述得清楚翔实。

当然,光查阅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找到更为有利的佐证。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史籍从口碑从古建筑等方面去认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是墓志铭。要了解茶的历史也是同样的,于是我从纪襄廷大墓开始了一遍遍寻访。

第一次是2006年在景谷白龙茶厂董事长总经理张正勇的陪同下来到纪家村的,那次白龙茶厂要出一本宣传册邀请我下来拍茶园茶山古茶树的片子,因时间的关系,匆匆走访了一下,浮光掠影,留下了片断印像,但纪襄廷与茶这个话题却深深震撼了我,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深入寻访,搞清历史的来龙去脉。

第二次是2007年和几个昆明的茶人一起来的。我们在小景谷徐永齐朋友的陪同下找到了纪襄廷的后人,第四代重孙,1950年出生属虎的小名叫昆福的纪德福。纪德福告诉我,纪襄廷是他的老祖,第二代纪仁寿是他的爷爷,第三代纪文焕是他的父亲,他父亲排行老二。现在他也当了爷爷了。

此后我和纪德福成了朋友,每年都要到他家几次,有时和普洱茶人,有时和三五朋友,有时为了品茶买茶,有时为了寻踪问古,有时仅仅消闲溜达一圈。

  • 纪襄廷大墓及第四代孙纪德福

在纪德福的带领下我们去拜谒纪襄廷大墓,大墓位于纪家村头,距小景谷街1.5公里。墓地面积一亩左右,原属纪家花园,现改为农地。纪襄廷大墓和他的后人的墓地在一片苍松和茶树中间,有一条水泥路可通往。墓地旁,还巍然耸立着升斗锦标石柱,这是当年南京民国政府专为其长孙纪文光任职于云南省漾濞、六顺两县县长而建造的纪念物。

墓碑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部土石结构,八字造型,高8.8尺,宽6.6尺,长9.9尺,墓门的正中及两侧镶嵌有五块大理石。吉祥物雕塑有龙、狮子和麒麟。

左右两侧的墓志铭文,系原民国高级将领、长沙起义有功之臣、后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的李觉委托时任云南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云南大学前身即东陆大学校长董泽亲笔撰写的:“前清岁进士兼六品衔纪公襄廷墓志”。

  • 墓志铭(左)
  • 墓志铭(右)

墓志详细记载了纪襄廷的家世、为人、德行等等,由于铭文较长,我摘录了有关种茶历史的部分内容,以印证之前读过的文字:

“公为人曾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抱,初不以谋一人一家之幸福为己。足曾目观景谷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岁米谷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盗匪充斥,怒如捣而思有匡救之经,经若干心血之研究与考察,以景谷气候、土质之宜于种茶地。乃向外(临沧勐库)选购种籽,先于陶家园试种数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胼手胝足,躬亲栽植,保护培养,煞费苦心,不数年而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资为观摩、广事倡导,使大众群起为普遍与大量之种植。于是,景谷若干荒山已由无用化为有用,将荒山变为茶山,以昔日穷乡僻壤之地区,一变而为商贾云集之市镇,国计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发展。

公苦心倡导种茶,以福国而利民之丰功伟绩,久已无人不道,有口皆碑。

前省立第一中学教授王毓嵩先生书赠公一联曰:

景谷之茶衣食万姓,

庄蹻而后见公一人。

事功所在,固将与景谷茶仝垂不朽也。”

除墓志铭外,大墓两侧下方左右各镶嵌一块大理石,作为“前清岁进士兼六品衔纪公襄廷荣哀录”。在墓门上不但有主碑还有副碑,不但刻有长达数千字的墓志铭,还有镌刻这么多挽联的荣哀录。不仅墓门对联与茶有关,而且荣哀录上有许多副对联都和茶有关,这在普洱茶区乃至全国其他茶区都是极其罕见的。

二、比庄蹻意蕴深远

首先我们来看大墓的主墓联,大墓左右两旁分别镌刻着:“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蹻而后见公一人”。

  • 墓联下
  • 墓联上

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茶叶在景谷历史上的重要,其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衣食来源;还可看出对纪襄廷评价之高,和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将军奉旨征滇告捷被封为第一位云南王的名人庄蹻相提并论,其意蕴之深远,实为可叹。

为读懂历史验证现实,我们不得不提到“庄蹻开滇”这一段历史佳话,《冥想云南》中有文字记叙来自楚国的将军庄蹻率领一支大军进入云南,“变其服,从其俗”的故事。互联网上的文字更详细地介绍了“庄蹻开滇”的历史:“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楚国受到秦国军队的大举进攻,楚将唐昧战死,楚国灭亡在即。楚将庄蹻受命西进,取道云贵,北入蜀境,包抄秦军,切断其后路,以实现夹击秦军之目的。庄蹻占领且兰(今贵州福泉)、夜郎后,并未停留,而是继续往西攻下滇国,占领了大片土地。适逢秦国出兵攻陷巴(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及黔中一带,庄蹻回楚的路已断绝,不得不留下来。庄蹻入乡随俗,他不仅当上了滇国国王,也统治了包括夜郎、且兰在内的西南各方国。”庄蹻入滇,拉开了外来强势文化开发云贵高原的序幕,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云贵高原各民族同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由此深入。《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索隐述赞”曰:“西南外徼,庄蹻首通。”庄蹻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

从这一段历史我们看到了庄蹻开滇的丰功,看到了滇国国王的伟大。

然而把一个边远之地至多是一个六品进士的纪襄廷与开滇的庄蹻相比,它的最本质的含义在哪里? “庄蹻而后见公一人”,自从庄蹻开滇以后,才出现这么一个人。我的看法是,这句话并非喻人而重在喻事,纵观云南历史才子佳人英雄辈出,但论兴滇的历史,茶事是不能不提的,茶用来上贡皇上,茶用来贸易,茶用来发展经济,茶变成了人民的衣食父母,茶在云南兴滇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个作用的意义就像庄蹻开滇,打破了边夷的封闭状态,带来了中原的经济文化一样,其意义非同小可,对云南历史的发展影响甚远。

  • 昔日纪家花园

三、荣哀录夸赞种茶功劳

近年来我走遍了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攸乐、易武、倚邦、蛮砖、革登、莽枝等古六大茶山,普洱市的困鹿山、景迈山,还走遍了鲜有文字记载的普洱市的澜沧帮崴,无量山的漫湾、金鼎、老海棠、老乌山、田坝等古茶山,哀牢山的九甲、花山等古茶山,还有西双版纳的南糯山、蛮弄山、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大勐宋、勐往、西定、巴达等古茶山,临沧的勐库东西半山、云县白莺山、凤庆香竹箐等其他古茶区,力图从最能证明历史的古墓上,从墓志铭上寻找与普洱茶有关的东西,但都未听说,也未曾读到哪本书上有类似记载。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不甘心,又上互联网进行查询,也没查找到相关信息。

至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只有在纪襄廷大墓上才有那么多与茶有关的对联!

不仅仅墓门联是与茶有关的,在荣哀录上也有数副与茶有关的对联。墓门联一开始就有赘述,让我们来看看荣哀录。

大墓两块大理石上刻有荣哀录数十条,镌刻着亲朋好友众乡亲送的挽联,一副副细细品读,耐人回味深思。内容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夸赞他的德行,一方面夸赞他种茶的功劳。

我摘录几副主要是与茶有关的挽联,从中可窥知一二:

齿德俱尊早有芳型传梓里

桂兰续美么无遗憾赴蓬莱

——国军第七十军军长外甥李觉拜挽

贡树早芳香泮水景山照德望

种茶永获利民生国计赖维扬

——前陆军第十六师师长姻侄章亮基敬挽

孝行纪笃纯馥桂芳兰英俊起

公益沾利济筑桥修路恩惠多

——前云南教育司司长姻侄董泽拜挽

惠心选觉倡导种茶滇南民生赖公裕

方义是训纯租有孙漾濞士遮咏甘棠

——姻再侄朱肇洪敬挽

…………

用不着更多的引述,更无须费力地作解,从一副副挽联中我分明读懂了普洱茶已深深融入了这里人民的血脉,刻在了乡亲们的骨子里。

拜谒纪襄廷大墓,感慨万千,正因为有了像纪襄廷这样呕心沥血踏实奉献的一个个老茶人,才奠定下了普洱茶得以辉煌发达的基石。普洱茶从历史一步一步走过来,杜绝着浮躁和虚荣!

  • 纪家村锦标柱
  • 纪襄廷老宅
  • 纪襄廷老宅

四、古建筑记载了兴茶的艰辛与繁荣

小景谷有许多古建筑,出名的有南边的芒玉大峡谷石桥、纪家村旁的八角亭和八孔长桥、北边的难搭桥(现属镇沅振太)、中部还有大石寺……这些古建筑说起来似乎都与纪襄廷有关,有的是他策划建筑的,有的是他出资修建的,有的是他请人维护的。纪襄廷不思官宦之道却选择了实业救国立志回乡种植茶叶,目的就是造福一方,所以他做了许多好事。

  • 蹄印斑驳的藏马大道
  • 芒玉峡谷与石拱桥

有一次我和纪德福从景谷县城(当地人称大景谷)开车回小景谷,来到芒玉大峡谷,过了公路桥纪德福叫停车,停下车我们走路到原来茶马古道上的芒玉大峡谷石桥,纪德福告诉我们,这座桥就是他家老祖纪襄廷修建的。这是连接大景谷和小景谷的重要桥梁,也是连接普洱和西藏的藏马大道的一座重要桥梁。芒玉大峡谷山高路险,如今已成了探险旅游的地方,可想当年马帮行进是多么艰险。

在小景谷镇纪家村旁的八角亭和八孔长桥那是纪襄廷收茶品茶的场所。纪德福介绍说,当年在这里筑潭建花园水景,修八孔长桥并在桥头盖八角亭,池水是从2公里的地方筑坝挖沟引进来的,1949年时大坝坍塌。如今八角亭已不复存在,但斑驳的八孔长桥依然屹立,讲述着悠远的历史。

  • 八孔桥
  • 昔日纪襄廷品茶八角亭遗址

纪德福还介绍说,以前他家里有一把铜铸的长20厘米刻有“不成功则成仁”中正剑,那是他祖辈在黄埔军校读书时的纪念物,早已不见了。正屋大堂上挂的“进士”牌匾,1958年大跃进建大食堂时拿去作了菜板。

纪襄廷乐善好施,下雨时他会叫家人把雨伞摆在路边,遇上饥民便赈灾施米。

五、藏马大道留下的动人故事

小景谷历史上就是普洱茶通往滇西、西藏等地的必经之地。马帮离开普洱后从困鹿山下,过谦岗,经西萨、景谷威远,之后可经凤山到按板井再到景东,也可经小景谷、振太到景东,然后过南涧大理丽江上西藏。驮茶的马帮多数过小景谷,驮盐的马帮多数过桉板井。

无论从哪条马帮路走,一路都会看见古栈道古桥,都会听到不少动人的故事。

我们离开小景谷,沿着藏马大道往北行,来到小景谷的响水大坝,看见一座桥,据介绍这座桥叫等黑桥。老朋友徐永齐家世代居住在古道边,对这条藏马大道了如指掌,肚里有许多的故事,他便讲起这座桥为什么叫等黑桥。他说在民乐乡大富那有个王家村,王家村有个很会唱山歌的姑娘,一天这个姑娘到长满山花和绿树的山箐里采山花和野菜,边采边唱山歌,刚好被赶马人听见了,赶马锅头听了很长时间还舍不得走,其他人催他说晚了就赶不到难搭桥驿站了,赶马锅头就叫其他赶马人先走到响水大坝桥等他,天都黑了,一队马帮就在这座桥憨等着,就是不见赶马锅头的影子。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等黑桥,把那条留住赶马锅头的箐叫困男箐。这座桥和这条箐互不相连隔着几座山几条水,一个赶马人悱恻缠人的故事把它们连在了一起,赋予它一种人文地理的灵气。

  • 等黑桥

过了等黑桥,沿着响水大坝长长的库容区,一直往北大约10公里,进入镇沅县的振太乡,便可看见公路边的难搭桥。这座桥完全可以用“险”和“美”两个字来概括。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以前这里是一个驿站,桥的两头分别建有地母庙、娘娘庙,还有石房和功德碑,功德碑上有金子做的葫芦,附近有马厩和铁匠铺。如今到深夜可听见难搭桥上有人在唱歌。问村民这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村民答不出。问什么人建的,这个村民说是八大仙爷造的。八大仙爷是谁?村民也回答不出。村民讲功德碑被外地人买走了,也无法考证。口碑留传,这座桥也是纪襄廷出资建的,修了南边的芒玉大峡谷石桥,不修北边的难搭桥,藏马大道连不起来,再难也得搭!

  • 难搭桥

一路走来,了解了纪襄廷,了解了茶联,了解了一段藏马大道的故事。忘不了的是那塚至今仍屹立在藏马大道旁镌刻着茶联的大墓。